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几组概念

2019-10-07    点击:


文法学院 滕朝军

——2019年8月研修访学交流材料


2019年8月26日,北京语言大学访学归来之后,本人在开发区校区综合楼412教室作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几组概念”文学讲座,把自己的访学体会和成果同文法学院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学习,文法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近几年,教育部先后几次发文.强调中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小学、中学还是高中都在加大语文的学习比重,提升语文教学的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成为最好就业的专业,遥遥领先于其他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其次,在专业学习中要践行“走出去”的策略,达到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的目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应该走出去,多看多听,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近几年,社会各个行业都在提倡“走出去”的策略,中国游泳如果没有“走出去”的大方针,也就不会有以孙扬为代表的男子游泳的突飞猛进,还有中国高铁的走出去政策也为中国赢得了极大的荣誉。虽然各位同学还是在校学生,要遵守校规,要留校学习,不能随便出去,走出去可能比较困难,但最起码,可以到秦皇岛的兄弟院校如东大、燕大去听听课,去交流交流,都会有所收获。如果有条件,更建议同学们去北大、清华走一走,看一看,学习他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避免做井底之蛙,长期居于舒适地带真的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也容易对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最后,学习中文、学习汉语言文学是幸运的,因为没有一个专业能够像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样既能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能够直接地指导我们的生活。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作品,了解故事,更应该学会思考,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不仅仅属于你,但思想是属于你的。我们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塑造自我,找到自我,形成自己的思想。

第二部分是本次讲座的核心部分,主要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几组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同学们理论基础较为欠缺的现状,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理论书籍,如弗洛姆的《占有还是存在》、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等,建议同学们仔细阅读,融会贯通,以此更好地解读和分析作品。

第一组概念:

To be:存在,自由自在,顺其自然。

To have:占有。

To be就是存在,尊重生命个体,爱他人,爱自己,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To have即是占有。它是人性偏执和自私的一种表现,也是内心不自由的外化。它们其实是人对他者的两种不同的态度。用这两个概念可以解释很多文学现象和生活现象。比如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给予,而不是占有。当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幸福不应当是你占有对方,而应该是给对方充分的自由和选择,哪怕对方不选择你,你也要祝对方幸福,因为爱一个人是要让对方幸福而不是占有对方。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痴情,痴情其实是一种病态,因为它太过于专注对方,要占据对方为己有。有很多痴情的人,失恋之后自杀或报复他人都是一种不自由的表现,都是占有欲在作祟。自杀既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为他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考虑深受他的父母的感受,他不理解真正的爱情是成全,是祝福,不是占有,更不是毁灭。希望同学们可以从爱情的角度好好体会占有和存在两种观念的不同。

第二组概念:

视觉时代:代表理性。看法,观点,见解,眼见为实,知识的光芒,指路明灯,强调的都是一种视觉的刺激。

听觉时代:代表感性,拉近距离,如倾听。中国传统文化,听戏。

工业革命的成功,科学与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日益进入到一个视觉的时代,视觉时代其实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比如,在听觉时代,常常会有类似的情形:一人讲故事,几人围座听故事,这种形式更易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倾听一词,“倾”本身就是一种接近、靠近的动作,倾听可以让人更亲近,更易于交流。而在注重视觉的时代,人和人距离越来越远。人们专注于看,而看是不需要交流的,个体便可独立完成。地铁上,公交车上,会议室里,等待中,我们可以发现倾听的人很少,交流的人更少,而更多地是在看手机,专注于个人的看,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隔膜越来越重。有一些导演或作家注意到这一倾向,通过作品表达了他们自己的看法,比如《对她说》这部影片。女主人公出车祸,成了植物人,但男主人公坚持对她说,试图唤醒她的听觉,与她进行听觉的沟能,最终女主人公苏醒,听觉的力量战胜了死亡和病魔。再比如《黑暗中的舞者》,主人公最后完全失去了视力,没有了视觉,但她依靠自己的听觉构建了自己与世界、与舞蹈的关联。这两部影片,导演都重听觉而轻视觉,表达了他们对当今视觉社会委婉的批评。

第三组概念:悲剧与苦戏。

苦戏:中国文学作品中很多的悲剧其实是苦戏,人物并不能称之为悲剧人物,充其量只是一个不幸的人。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这里强调的其实是外界强加的不幸。比如祥林嫂,她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不幸的人物,外界强加了她很多的不幸,她自己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也没有与不幸进行抗争,也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所以在同古希腊悲剧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说她更多的是一个不幸的人,而并非是一个悲剧人物。

悲剧:阅读古代希腊的悲剧作品,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如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主人公一般都是有辜者,自身有一定的过失。因为失误酿成大祸,而对祸患,他们敢于抗争,勇于承担,尤其有着非常强大的内心,有着独立自主的品格,在同不公的抗争中形成崇高的悲剧感,比如安提戈涅。而对暴君,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想法。面对自己哥哥的遗体,尽管有死亡禁令不允许她埋葬,但她内心有自己的想法,正如在文本所说的那样:“如果是我丈夫或孩子,我都可以不管他,因为丈夫没了,我可以再找一个,孩子没了,我可以再生一个。但我父母都去世了,我再也不可能有哥哥了,这是上天的安排,神的旨义,所以我必须要埋葬哥哥的遗体。”面对死亡,安提戈涅有选择不死的机会,但出于内心的考量,出于对上天的安排和旨意的认可,她认为埋葬哥哥的遗体是自己正确的选择,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再所不惜。所以,面对灾难,面对死亡,出于自己自由的意志,强大的内心,她愿意接受死亡,愿意同暴君抗争,她最后的死亡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崇高的悲剧感。与安提戈涅相比较,中国文学中另一个不幸的人物窦娥缺乏强大的内心,她也没有自由的意志,因为她的意志都是由外界所主宰的。她时时刻刻记挂的都是由官府洗清她的冤屈,她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也没有进行抗争,因而,同安提戈涅相比,窦娥只是一个不幸的、受冤屈的女性,而不是一个充满悲剧感的女性。她的三桩誓愿只能证明她的清白,而不能激起读者的悲剧感。

以上三组概念是我们在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运用到的理论概念,上述分析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肯定有不准确的部分,还望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上一条:期刊编辑应规范使用科技名词 努力提高期刊质量
下一条:中国内部审计培训学习报告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扫一扫在手机上访问本页
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
交流园地
全部标签

站内搜索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360号

邮政编码:066004